日前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》。
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并以中辦、國辦名義印發的中央政策文件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,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,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價值作用,對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,對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、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,對于堅定文化自信、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。”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對意見如是解讀。
保護傳承革命文物
意見提出,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(2018—2022年),保護好革命文物,傳承好紅色基因。強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政策支持,開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,助力革命老區脫貧攻堅。推進長征文化線路整體保護,加快長征文化公園建設。
“革命文物集中連片區域多為貧困地區,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將加大保護利用投入,借鑒贛南地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,通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,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,助力革命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。”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說。
記者注意到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此前印發的《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(2018—2022年)的意見》也提出,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,運用市場機制開發更多文化創意產品,促進文化消費。打造紅色旅游品牌,推出一批研學旅行和體驗旅游精品線路,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。
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張朝枝認為,革命文物保護的本質就是保護其精神與意義,在新時代背景下,繼承與發揚老一輩的革命精神,離不開革命文物的保護與活化利用。在此背景下,將紅色旅游與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有機結合,顯得尤為重要。
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
我國博物館總量位居世界前列,全國博物館數量5000余家。截至目前,我國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達855家。其中,一級博物館130家、二級博物館286家、三級博物館439家。
意見提出,發展智慧博物館,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。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,其所得收入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,可用于公共服務、藏品征集、對符合規定的人員予以績效獎勵等。落實非國有博物館支持政策,依法依規推進非國有博物館法人財產權確權。
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學教授潘守永認為,博物館是創新工場,過去雖然對于博物館文創有不少政策導向,但對于如何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缺少政策支持和鼓勵。本次意見不僅明確了鼓勵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研發、滿足觀眾“將博物館帶回家”的意愿,更明確博物館文創的收入除了主要用于支持博物館業務外,還允許部分作為績效獎勵。這是多年來,各博物館都在盼望的政策“紅利”。意見提出,發展智慧博物館,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,這是新形勢下對于博物館發展的新要求、新任務和新目標,值得期待。
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認為,意見為未來博物館發展指明了方向。以智慧展覽為例,博物館可以采用多種形式,如視頻導覽、手機APP導覽、AR、VR等,這些都可以增加游客的體驗感與互動感,值得積極推廣應用。
三星堆博物館館長朱家可說,當前,日益知識化和年輕化的博物館觀眾,對博物館以及博物館相關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,簡單的文物陳列與展示已滿足不了其觀展需求,發展智慧展覽、打造文創產品等創新舉措是與時俱進的活態化展示傳播手段。“我們未來將立足文物本體展示,通過AR、VR等先進的智慧展示技術,擴展文物陳列的內容,優化展示服務,讓文物會‘說話’;同時發展包括電影、動漫、游戲等在內的新型文化知識產權授權產業,讓三星堆文化無處不在。”
意見還提出,堅持政府主導、多元投入,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積極性。在堅持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所有權不變、堅守文物保護底線的前提下,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。促進文物旅游融合發展,推介文物領域研學旅行、體驗旅游、休閑旅游項目和精品旅游線路。
張朝枝表示,文物保護利用可以與旅游融合發展,圍繞文物所承載的精神與意義,明確其價值,在有利于遺產核心精神價值傳承的前提下,選擇合適的利用方式,以最小干預、影響可控的強度對文物進行合理利用,創新以旅游進行文物價值傳播的形式,提升文物旅游的可持續性。
“在文物保護利用上,旅游大有可為,文旅融合發展潛力巨大。”何建民分析,2017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次達50多億,文物保護利用需要讓廣大旅游者參與進來;在發展模式,可以將社會資金與國家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結合起來,拿出一部分增量收入,讓社會資金投入者與國家文物管理單位合理分享。
顧玉才表示,要落實落細社會參與的相關改革舉措和配套政策,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利用的方式和管理模式,同時鼓勵支持各地對文物合理利用進行差別化探索與實踐,釋放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新潛力新動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