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鄭安):8日,為期五天的2015年柏林國際旅游展正式閉幕。雖然歐洲經濟不景氣、歐元疲軟等因素讓歐洲人收緊了錢袋,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歐洲人探索世界版圖的熱情,尤其是遠在東方的中國。中國旅游今年不僅再次受到歐洲人的極大關注,各大展商也在展會收獲了頗豐的訂單。
7日,已經開展三天的第49屆柏林國際旅游展正式對普通公眾開放。與前三天的專業(yè)訪客展不同,公眾開放日期間柏林國際旅游展的各大展商紛紛出奇招,舉辦了一系列互動活動,吸引參觀公眾的注意。
今年的中國展區(qū)緊鄰柏林旅游展伙伴國蒙古國的展臺。為了吸引更多的歐洲民眾前來中國展臺,中國的參展商們也是“蠻拼的”。中國展區(qū)的主要負責人、國家旅游局駐德國辦事處主任史翔介紹說,公眾開放日中國展臺每天都舉辦一系列的互動活動,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來中國展臺參觀、閱覽。
“公眾日我們每一天都要搞四場活動。我們請了當地的武術隊表演,然后舉辦包括抽獎以及對十幾個中國參展地區(qū)的旅游推介,尤其是絲綢之路旅游線路,都是利用德國人進行德語介紹,效果非常好。現在我們就在抽獎,明天還有抽獎活動,這樣的話實際上等于我們吸引了很多觀眾。”
伊索爾德夫婦倆是柏林國際旅游展公眾開放日第一天來中國展區(qū)參觀的眾多德國人之一。對于這對中年德國夫婦而言,遠東地區(qū)如中國、日本、韓國等國,與歐洲文化差異很大,文化、生活習慣、飲食等等方面的差異讓他們十分感興趣。與大部分來中國展臺的觀眾不同的是,他們倆非常具有目的性,甚至誤把記者當作工作人員咨詢山東省青島市的旅游信息。
“我們夫婦倆對今年的柏林國際旅游展十分感興趣,尤其是中國展區(qū)。因為我們有一個親戚十分想去中國旅游,我們倆正準備和她一起計劃下一次的中國行程。這次來中國展臺我們主要是來走走看看,順便拿點資料,希望這些資料能夠給我的親戚帶來驚喜。”
相對于伊索爾德夫婦,德國人沃爾夫岡則顯得更有目的性和計劃性。在他看來,去一個像中國一樣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旅游,必須得先學一點語言基礎,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內涵。一年前,沃爾夫岡已經開始學習漢語,并且經常參加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的活動,借此希望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。現在,雖然他的漢語水平還有限,但他已經開始規(guī)劃下一次的中國旅行。
“學漢語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到中國去,然后,沒人跟你說英語或者德語,你就必須強迫自己練習漢語,然后才能學到一些。在課堂里學語言當然也是一種方式,但是我覺得到語言對象國去學語言才是最好、最有效的。正如英國人所說的,‘在實踐中學習!’”
雖然歐洲經濟不景氣、歐元疲軟等因素讓歐洲人,甚至是酷愛旅游的德國人的錢袋子都癟了不少,但是在今年的柏林國際旅游展上,你絲毫感覺不到歐洲公眾對于出遠門的熱情有所減少。而國家旅游局的史翔也表示,中國展商在今年的柏林國際旅游展上可謂是“生意紅火”。
“(柏林旅游展的)前三天是專業(yè)展,那么今年專業(yè)展(期間)我們(中國展臺)的特點是很熱鬧,來的客人特別多,尤其是來談業(yè)務的客人很多。(之前)我看了一下他們寫的征求意見表,其中河南省算是排在比較靠后,客戶不算比較多的,但是他們說每天都有十幾個客戶到這談業(yè)務,而且是真的在談,所以他們對這個展會非常滿意。那么我們大的像國旅總社和上海等這些旅行社,客戶就絡繹不絕了。” |